央广网大连10月14日消息(记者 王松 于芳菲)大连旅顺口区海域面积2590.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7公里,渔业用海区39平方公里,横跨黄、渤二海,水体交换量大,海水水质优良,海水温度低,适宜海带菜、裙带菜,以及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是大连特色海珍品渔业代表区县之一。“旅顺赤贝”“旅顺脉红螺”“旅顺海虾米”“虎平岛海参”“旅顺鲍鱼”“旅顺海带”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立足天然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旅顺口区聚焦苗种培育、养殖转型、精深加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深耕蔚蓝、经略海洋,擦亮高质量发展金名片,激活蓝色经济里的新质生产力。

深耕海洋(央广网发 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种业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旅顺口区海水育苗基础较为完善,岸上苗室厂房资源较好,现有养殖水体约20万m3,育苗企业规模发展至20余家,主要繁育海胆、海带、裙带菜、海参等,育苗产能位居大连市前列。其中,海带苗养殖量6亿株,市场占有率约2%;裙带菜苗养殖量5万帘,市场占有率约23%;海胆苗近1亿枚,市场占有率约30%。

为了大力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高的本土优良品种,旅顺口区不断加深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多家院所的科研合作,通过海藻和海珍品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及海域健康养殖技术等现代养殖品种生物改良技术应用,苗种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海宝渔业公司是集水产育种育苗、养殖为一体的老牌企业,是国家级虾夷马粪海胆种质资源场和良种场,与大连海洋大学联合培育的“大金”“丰宝1号”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两个海胆国审新品种,其中,“丰宝1号”中间球海胆新品种具有生长速率快,产量高,形状稳定等优点,经海上养殖一年即可收获,较未经选育群体体重提高27.7%,适合在辽宁、山东等地海域进行浮筏养殖、底播增殖或工厂化养殖,年产能达1500万枚。

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央广网发 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现代渔业提高经济效益

近年来,旅顺口区高度重视科技引领,加快推进海水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多营养层次、工厂化循环水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养殖水体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海水养殖年产量以近4%的增速持续增长。现相关养殖企业已发展至70余家,2023年海水养殖总产量22万余吨,占全市总产量的10%,一产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1亿元,约占大连市的7%。

“两棵菜”(海带与裙带菜)养殖业是旅顺口区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现有从事养殖企业(户)近50家,通过良种选用、生态健康养殖、科学化精细化生产管理,“两棵菜”品质提升较大,产量增速较快,达到15.9万吨(烫煮后),占全区海水养殖总量的70%以上,在全国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海带养殖总产量约占大连市总产量的31%,占全国总产量的6%;裙带菜养殖总产量约占大连市总产量的20%,占全国总产量的17%。

为加快推动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发挥陆基养殖占地空间小、养殖密度大、周期短、产量高、水循环利用等优势,旅顺口区正在打造现代渔业产业园区,谋划苗种繁育、陆基养殖、水产品加工产业,现已开始筹建海洋生态与增殖放流基地、良种繁育中心等陆上建设项目。

加快装备提档升级(央广网发 旅顺口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政策扶持激发企业活力

旅顺口区水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现有加工企业110家,主要加工藻类、海参、鱼虾类等,年加工量30余万吨,产值近20亿元,其中,藻类加工企业60余家,加工量占比90%以上,产值10亿元。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旅顺口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积极争取省级促进海洋经济发展项目、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及农产品贷款贴息项目等上级资金扶持政策,加大生产技术研发,加快装备提档升级,共争取扶持资金900余万元,带动企业投资3000余万元,企业产能和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国家级龙头企业盖世食品以生产海洋预制食品为主,2021年11月在北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预制凉菜第一股”,年产值以30%增速逐年增长;省级龙头企业大连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率先引进海参“宇航(FD)冻干”生产线,研制出新一代全营养海参——冻干海刺参,实现了中国海参从“渔民时代”向“高科技时代”的飞跃;重点企业大连海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发和海洋健康食品生产,研发出精深加工保健品,销往国内外。

编辑:于芳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