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树文公司一楼大堂醒目处,有一面“海参墙”,来自全球800余种海参被封印陈列于此。“我们只做大连海参。”杜树文笑着说。作为大连海参行业最年轻的“创一代”,杜树文有着怎样的创业逆袭经历?他是第一个为大连海参原产地及质量“上保险”的人,这背后有着哪些故事?

广参堂门店

创业之路,从阳澄湖大闸蟹到大连海参

80后杜树文出生于黑龙江,少年时便离家闯荡世界,在许多行业中摸爬滚打过。后来,他接触到一位卖阳澄湖大闸蟹的南方商人,在其帮助支持下,成为东北地区最早一批营销阳澄湖大闸蟹的“卖蟹人”。“2004年,我独自去沈阳开辟新市场,往各大酒店推销阳澄湖大闸蟹。但大闸蟹生意只能做半年,为了赚更多的钱,我找到了一个新商机——承包大酒店的水果吧,销售各种果汁、玉米汁、花生汁等。就这样,秋冬季节,我卖大闸蟹,春夏两季,我则把精力主要放在水果吧上,同时做两份小生意让我赚到了创业第一桶金。”对杜树文来说,那是一段少年热血、以梦为马的激情岁月,每天凌晨4点多,他就起床奔赴批发市场采购水果,然后匆匆赶往所承包的各大酒店水果吧送货,其间还时常要为客户送大闸蟹,回到家里基本上都是深夜10点左右……

再后来,杜树文在葫芦岛和锦州开了两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生意十分红火。2008年,他来到大连,在太原街附近租店面,装修,筹备开业……然而,就在大连第一家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店即将开门迎客时,杜树文签约的公司却突然更换大连地区经销商,他前期的所有努力与付出,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败走”大连后,杜树文在辽阳、营口、鲅鱼圈接连新开了3家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但当时只有一腔热血的杜树文在知识和能力储备上还非常欠缺,难以有效管理5家门店。也正是在那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经过市场调研,杜树文将眼光转向了海参行业。2009年,他接连关闭了4家大闸蟹专卖店,只保留了盈利能力最好的葫芦岛店,并随后在葫芦岛开出了第一家“广参堂大连海参专卖店”,正式开启海参事业。

市场乱象之下 从线上渠道回归实体店

开店半年多后,杜树文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于是,“如何将海参事业做大”成为了他思考的题目。“2010年,我与合伙人在大庆一下子开了3家大连海参专卖店,因为合伙人在大庆有一定资源,我们一度特别乐观。”

可是,现实狠狠地给杜树文“上了一课”。开业一年,3家海参店只能勉强维持,预想中的火爆销售场景并未出现。“后来,我深刻反思:我们只算了自己的牌面,却严重忽略了竞争对手。那个年代,葫芦岛海参市场缺少大品牌,我们进入的是一片蓝海;但在大庆,各大知名海参品牌早已布局,我们毫无竞争优势……”痛定思痛,杜树文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既然竞争不可避免,那就干脆回到大连海参原产地,重整旗鼓,大干一番!

2011年,杜树文二次来连创业。不过,孤勇并非盲目,踏入强者环伺的大连海参行业,杜树文不断追问自己:作为一个后来者,如何才能弯道超车?一番思考论证后,他抓住了海参电商风口。

“我们是大连海参企业中第一批全力做电商的,早在2012年,广参堂天猫旗舰店就实现了上千万元的销售额。”杜树文回忆说,那是一个海参电商狂飙时期,广参堂在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业绩全线飘红,连年快速增长。

就在杜树文憧憬着跃马巅峰、光明未来时,市场乱象带来的危机悄然降临。“2016年之后,我们发现线上渠道卖海参开始‘变味了’,尤其是在直播带货狂潮裹挟之下,线上市场频现‘卷价格’、低质竞争、假冒大连海参等乱象。假冒欺诈及比价逻辑,正在严重伤害海参产业生态。”杜树文坦言,做了那么多年大连海参,他突然感觉不会卖了。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个事关利益、良心,乃至企业生死的选择。彼时,广参堂的管理层意见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不妨顺势而为,使用南方低价海参,同时在加工工艺上做文章,将成本大幅降下来,不惧价格战,在线上渠道继续狂飙,轻松赚快钱;但也有人持反对观点……对于无休止的辩论,杜树文没有简单地拍板定论,而是亲自带队去吊笼海参养殖区及相关市场实地考察调研。“考察之后,我就问了他们一句话:那些低劣假冒的海参,你们自己吃不吃?”

“绝不做自己不吃的海参”,杜树文的表态为那场争论画上了句号。随后,他做出了两个决定:从线上渠道逐渐回归实体店,稳步提升产品品质及品牌美誉度;坚持只做大连海参,为大连海参原产地及质量买保险。“海参市场乱象频仍,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迅速信任我们?我想到了‘给海参上保险’。但那时,大连本地还没有保险公司做该险种,我们只好去上海找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保额2000万。我们通过这份‘产品质量保证险’,公开保证广参堂所销售的海参100%来自大连海域,假一赔百。”杜树文欣慰地说,此举得到了加盟商与消费者高度认可,当年便掀起了一轮加盟热潮。

开商学院的海参企业如何逆势扩张?

2023年以来,海参市场进入低潮期,但杜树文却逆势扩张,加快全国布局。目前,广参堂海参店达到142家,遍布全国90多个城市。不仅如此,2023年,该公司还投资上千万元新建了一个规模化海参加工厂,进一步打破产能瓶颈。“从现实看,行业越混乱、市场越低迷,大家就越想找品牌产品,这便是我们的机会;从长远看,海参需求仍在,尤其是对优质大连海参的需求将稳定增长,而未来大健康产业增长空间是无限的。”

行业艰难时期,门店扩张难,而更难的是如何让新店盈利,让加盟商在“一根大连海参”上尝到甜头?杜树文的答案是:开办海参商学院,手把手教会加盟商开店。“我们的海参商学院于2020年设立,每月都有培训,加盟商必须从商学院毕业才能开店,这是我们加盟店成功率居高不下的‘核心秘密’。”

海参加工厂

在公司内部,杜树文“另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学历不高。他以此为激励,早在创业初期,便踏上了终身学习之路。近20年来,他每年都要参加多次培训班,学企业管理、战略定位、财务知识等等,乘飞机去外地封闭学习已是家常便饭,他从不认为学习会耽误工作。“这些年来,我在学习方面花了大约200万,算是补课吧,感觉非常值得!”已届不惑之年的杜树文收敛起年轻时的锋芒,变得沉稳宽厚,不急躁,不刻意,稳得住,像是一根在北方冷水海域中缓慢又坚定生长的倔强辽参,而那些穿越周期的增长密码或许就藏于此……(曲家乙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于芳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