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让思政课教学“活水”涌入学生心田

2018-09-20 21:23:00来源:央广网

  ——大连理工大学加强思政课建设纪实

  “哇哦,简直不敢想象眼前的一切,太不可思议了,没想到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如此之大!”一位1978年穿越回来的“老学长”在游览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时,不断对学弟发出啧啧惊叹。

  老学长展开四十年前大连理工的历史画卷,新学弟描绘着新时代朝气蓬勃的魅力校园,以微知著地展现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这是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优秀作品展演中学生参演的相声《穿越2018》上的一幕。

  依托“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这是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上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他们抓住新时代青年学子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新路径、新方式,打造了新时代“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大工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让思政课教学“活水”涌入学生心田,浸润学生心灵。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给大学生们授课

  “中班授课 小班研讨”让课堂“火”起来

  “枯燥”、“没意思”……这是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印象,学生要么不来、要么不听成了学校思政课的常态。可在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堂却是一片火热, “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这是思政课堂的生动写照。

  “传统的思政课堂是灌入式教学,达不到教学的目的。”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经过调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200人的“大班授课”讲授理论,30人的自然班“小班讨论”结合课堂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这样的研究型教学课堂上,辩论赛、情景剧、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多种新颖的学习形式牢牢抓住了青年学生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研讨人人参与“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效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翠说:“以往学思政课就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我迷上了理论学习。”

  “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有兴趣”,思政课堂让广大学生抬起了头,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大连理工大学连续6年对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92%的学生对“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基础上,学校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将原来的“大班授课”又改为“中班授课”。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郭东明等100多位老师深入思政课课堂,主持、指导学生的“小班研讨”,和学生一对一谈心交流,真正让老师们懂得学生的想法,也让同学们在互动、研讨中学会思考,坚定立场。

  2014年,“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的“中班授课,小班研学讨论”的原型就来自于大连理工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如今,自2008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已经累计组织了6000余场小班讨论。

  “案例教学”让理论“活”起来

  这里有“马克思朋友圈”的故事,有原创微信视频……大连理工大学一间教室里,大屏幕吸引着200多位大学生的目光。杨慧民教授正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绪论部分,正在演示的 Flash动画型教学案例《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就是他主导研制开发的。

  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在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B101教室拉开序幕,围绕教学案例“生命的拷问:为什么不捐骨髓救我?”韩秀艳老师将两个班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就如何看待小帅帅父亲的拒捐骨髓行为和志愿者捐献反悔行为进行“辩论式案例教学”,双方争辩的场面异常热烈火爆。这是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场景。

  1980年,设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美合作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在国内引进以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管理案例教学法。从中得到启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打破传统“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此举成为全国首创。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做文章,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这样评价当时改革的初衷。

  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不仅单纯学理论,更要教会广大学生学会用理论思考现实问题。《“韩流”来袭:从<蓝色生死恋>到<太阳的后裔>》”、《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双十一”:狂热背后的“互联网+”》……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鲜活生动案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推动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实现了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学生朱杰说:“这些焦点案例是青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在思考具体问题中学到了理论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逐渐形成示范效应。这儿诞生了国内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第一本《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研究》、第一套高校“两课”教学案例丛书、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案例”、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一家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共建共享平台”。在党的十九大后,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案例100篇》。

  如今,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成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宝贵资源库。

  “与时俱进”让学生“爱”起来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迎接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而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与新中国在崇高理想、科学精神和价值理念上具有深度融合与共鸣,这是大连理工大学特有的红色基因。

  大连理工大学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发展历程:在1980年,成立德育研究室,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并最早以必修课的形式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开全国思政课教育之先河;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培训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成为全国的德育研究与交流中心;1984年,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全国最早一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87年,作为全国首批十所院校之一获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如今,从大连理工大学诞生的“中班授课、小班研讨”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全国思政课教学 “范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理论武装到学生思想深处当作使命。

  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刻组织研讨,力求讲好十九大后的思政第一课,“学院制定一个目标,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将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进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福战说。

  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一个月后,一场主题为“奋进新时代 熔铸学子情 共筑中国梦”的青年学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优秀作品汇报展演举行。短剧、诗朗诵、合唱、三句半、脱口秀……一个个形式多样、思想深刻的文艺作品,在不时引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十九大精神真正鲜活在学子心田。让理论学习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这是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中的又一次新的探索。半年后,一场盛大的主题为“讲好四十载春天故事,书写新时代青春华章”的主题青年学生优秀作品展演活动拉开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序幕。“2019喜迎建国70周年”“、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为建党100周年献礼、”“2022喜迎党的二十大”……一系列活动已经被排进 “奋进新时代 我与祖国同行”系列优秀作品展演活动的日程表。

  正是在这样的持续探索中,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以“中班授课”夯实理论基础,以“小班研讨”助力实践支撑,以“文艺展演”贯通理论实践,铸就新时代“中班授课-小班研讨-文艺展演”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增强了大学生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传承学校光荣的办学传统,就是要将创新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听得进去、爱得上来,真正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在思政课堂上筑牢理想信念的人生底色。”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表示。(通讯员 龙海波)

编辑: 贾铁生

让思政课教学“活水”涌入学生心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