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61年账本传承好家风

2017-09-30 12:15:00来源:大连日报

  

  核心提示

  今年8月,大连公示了第一届文明家庭候选名单,其中有一个用数字堆起来的家庭。这个家庭用61年的账本、800万字的日记和259件家庭大事,记录了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再到祖孙三代的家庭壮大过程,记录了从三年总收入655.64元到每个月存款利息收入2800元以上的经济实力壮大过程,也记录了一个家庭节俭、自立、向上的家风涵养过程。这就是大连市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春和社区的安邦才家庭。

  听说安邦才家的账本有可能被借到北京去参展,记者将采访时间提前了一星期。9月14日,刚刚走进安邦才家,76岁的安邦才就说记者来晚了,2009年到2016年的账本已经送往北京,将作为展品参加一个国庆节期间举办的发展成就展。

  不过,走进安邦才的书房,失落感即被一个接一个的惊喜所取代。这位退休前在大连经信委做宣传工作的老党员,向记者展示了摞起来有一米多高的账本,从1956年就开始写的生活日记,从1985年就开始评选的家庭10件大事,还有一个记录老两口48天重走长征路的《长征路日戳图》。站在安邦才的书架前,随便拿起一图一表,细看之后都是这个家里的一段故事。

  账本里的家风

  安邦才7岁成为孤儿后,便寄养在几位伯父家。1956年秋,当时上初三的安邦才偶然得到了一本会计账簿,心细手勤的他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收支。当时的收入主要是伯父伯母给上学费用的零头,帮家里买柴米油盐的伙食尾子,外出办事乘车时找的零钱,还有捡拾旧物卖废品所得的一些零钱。

  时隔61年,回想自己从弱冠记账到古稀的经历,安邦才说:“刚开始记账时有心血来潮的成分,更有记录伯父伯母抚养恩德及长大后知恩图报的心理。”

  在安邦才的账本上很容易找到这种报恩之情。1958年在大连汽车修造厂工作,1960年参军,无论是上班时领到工资,还是在部队领到津贴,安邦才的主要支出都是给自己的伯母。在一份1959年1月1日到1961年12月31日的三年明细账上,安邦才获得工资、津贴等共计655.64元,在总计630.67元的支出中,有217.8元给了被安邦才称为“二妈”的二伯母一家,占全部支出的1/3还多。

  当然,在这61年的账本里,也记录了安邦才与妻子高凤灿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恩爱之情。家里的所有收入支出,无论钱数多少,安邦才都要记账,而作为妻子的高凤灿则全力支持。高凤灿说:“在这个家里,他是财务科长,我是科长助理。我上市场买菜,回到家后马上把每样菜花了多少钱都记下来,留着月底时入账。”

  2016年,在丈夫记账60年之际,高凤灿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在这篇题为《老伴记账》文章里,高凤灿写道:“凡家庭大额支出项目,我们总是互相商量,互相支持,从未因花钱而产生矛盾。我协助‘科长’理财记账,夫妻间常常是说说笑笑,乐乐呵呵,既丰富了家庭生活,又和谐处理了家庭经济问题,给平淡的生活添加了佐料。特别是逢月末、年末总结时,知道这一个月、这一年挣多少、花多少、盈亏多少……心里特别敞亮。”

  高凤灿所说的敞亮,就是安邦才藏在账本里的家庭和睦密码。安邦才说:“收支记账,虽然是轻而易举、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会让你养成一种良好的品德,让你考虑问题周密、细致,不至于无目的、无计划,随心所欲。一个月总结一次,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哪些钱应当花,哪些钱不应当花,量入为出,下个月注意扬长抑短。这既有利于持家理财,合理安排家庭生活,也有利于家庭经济公开、民主,促进家庭和睦团结。”

  家庭大事评选里的引导

  在安邦才家,有一个58字的家庭公约:“爱党爱国,忠贞不渝;遵纪守法,循德律己;与人为善,诚心交往;勤工善学,爱岗敬业;厉行节约,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少给别人添麻烦,少给国家增负担。”

  立下家规后,安邦才还通过每年的家庭10件大事评选,树立榜样,营造培育良好家风的氛围。

  从1985年开始,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这个家都是一边看春晚,一边评选年度大事。每个人都可以推荐,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入选10件大事的可以是升职、涨薪、当先进、乔迁等喜事,也包括下岗、病患等让人遗憾的事。最后,由安邦才梳理概括,并在正月初三全家聚餐时正式向家人宣布。每宣布一件,一家人就会在餐桌上讨论一阵。当然讨论的不仅是大事本身,而是新一年里如何与时俱进,把好事坚持、发展下去,努力避免不尽如人意的事。

  在安邦才看来,评选10件大事和全家人在餐桌上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立家规、正家风的过程。因此,当记者翻看这个家在31年里评选的259件大事时,总能从中看到58字家庭公约的影子。

  其中像引导全家人爱党爱国、忠贞不渝的年度大事有:1985年,妻子高凤灿向大连衬衫厂党支部提交入党申请书;1987年,长女安丛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06年,外孙女杨安琪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11年,外孙女朱安迪通过学校团组织的考评,即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引导全家人勤工善学、爱岗敬业的年度大事有:1986年,安邦才经历3年的业余学习于大连师专夜大毕业;1988年高凤灿被评为大连衬衫厂先进生产者;1996年,退休三年的高凤灿获大连市劳动局颁发的三级面点技术等级证书。

  在这个家里,每年的评选并不一定非要凑够10件大事,有评11件的,也有评4件的。在安邦才的二女儿安宇红看来,在每年评选出的这些大事中,每一件都值得记录。有些事在当时看来有些小,但是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再读到时,就会发现已不是一件小事。就像1986年的年度1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大连衬衫厂分厂迁至金三角,高凤灿上下班需要通勤。两年后,高凤灿由分厂调回总厂食堂,免除挤车通勤之苦,再度入选年度10件大事。安宇红说:“这些事看起来并不大,但都符合自立自强的家庭公约。少给别人添麻烦,少给国家增负担,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境界。”

  游记里的节俭

  在安邦才的账本和日记中,都有专门段落记录近10年里老两口儿畅游祖国大好山河的经历。从随团游览云、贵、湘,到走遍山东28座城市,坐着轮船观赏长江全景,沿着当年红军的脚步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安邦才和老伴高凤灿用177天时间,走了全国123个市县。

  在这10年里的7次出游中,最让安邦才自豪的是3年前的那次红色之旅。2014年9月13日至10月30日,老两口儿用48天的时间,重走了红军长征路,以一种独特方式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

  老两口儿从大连出发,先参观了韶山、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然后在江西瑞金正式出征,先后走过了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地、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纪念地、泸定桥革命文物纪念馆以及腊子口、松潘大草地等红色景区,直至陕西吴起长征胜利纪念地。

  在这个跨越10个省份的行程中,安邦才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珍贵的纪念品——《长征路日戳图》。出发前,安邦才手绘了一张地图,并标注好了红军长征时经过的30座县市。重走长征路时,每到一处,安邦才就找到当地邮局,请工作人员盖上邮戳。行程结束时,这个手绘地图上盖满了30个邮戳,每一处都是一段历史,每一处也都有一个属于安邦才夫妇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忆苦思甜的行程中,安邦才和老伴还主动吃了很多苦。因为全程要穿行30个县市,而且很多长征景区都不在县城内,坐完火车换汽车,两位老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一路奔波。因为要体验当年长征时的艰辛,他们经常在车上啃个馒头、吃点咸菜就把吃饭问题解决了。

  48天的行程总共花了13748.8元,其中交通费7025元,住宿费3161元,而老两口儿用在吃饭上的费用只有1925.4元,平均每天40元。

  回到家中,当安邦才把这次忆苦思甜的旅程整理成账本和日记后,重走红军长征路又成为传承节俭家风的一个案例。当然,节俭已经成为安邦才和老伴的一种习惯,不仅重走长征路时节俭,正常出游时也能省则省。今年6月,两位老人到漠河北极村感受极昼时,5天时间只花了2323.5元,除去1910元的车费,100元的宿费,两人只花了313.5元,其中餐费仅有60元。

  数字里的国富民强

  在安邦才的日记中,每年的“十一”都记录得格外详细。

  1987年的“十一”,安邦才决定让家人尝尝鲅鱼韭菜馅水饺。但是买完鲅鱼后,安邦才跑遍中山区的10个门市,也没有买到韭菜。后来听说农贸市场可能有卖的,安邦才又到当时的兴盛农贸市场,花5角钱买了一把韭菜。

  当时安邦才家全年总收入只有5183元,因此对农贸市场上5角钱一把的韭菜有些接受不了。不过,随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安邦才和他的家人逐渐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诸多好处。

  2007年“十一”,安邦才又写了一篇与吃有关的日记。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安邦才的退休金涨到每月3895.05元,夫妻全年总收入77436元,家庭金融类资产达401280元。

  安邦才在日记中写道:“为了国庆58周年,为了祝贺本人一次增加退休金1169元,我决定今年国庆全家聚餐时以海鲜为主。除了原有的8头大海虾外,吾妻花70元买了7只飞蟹,花52元买了24只海螺,还买了扇贝等。”对于这顿买海鲜就花了200元的国庆大餐,安邦才一点也不觉得贵,在他的日记里,只有全家举杯欢庆节日的快乐。

  安邦才说:“我家的账单,就如同国家这个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这滴水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商品供求及国民收入阶段性增长的实际。上世纪50年代末我参加了工作,年收入200元;70年代,我同妻子年均收入1400元;90年代年均收入36300元; 自2011年以来的6年,我家的年均收入均是6位数。”

  在安邦才看来,数字里的幸福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还体现在支出上。“我永远忘不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花了2210元买了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和165升的电冰箱,一下子花掉了我当时21个月的工资。而现在,我家每个月存款的利息收入就在2800元以上。相比于30年前,当时的家庭支出中,食品所占的比重最大,而现在人们把更多的钱用在健身、娱乐、休闲和旅游上,这种变化就是从温饱到小康的巨大转变。”

编辑: 张四清

61年账本传承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