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至今还记得,1951年12月2日,他所在的独立坦克第一团从吉林市被用火车输送到丹东吉安。当天,他和战友们跨过鸭绿江,在朝鲜边境待命,开始了那段至今难忘的岁月。
  挺进朝鲜
  1925年11月,赵承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1949年5月入伍,1951年12月入朝参战,时任志愿军独立坦克第一团一连三排七车驾驶员。1952年2月11日,全团向朝鲜腹地挺进,开始了500华里的履带行军。
  朝鲜是一个多山之国,一路上山多、坡多、沟多、弯多。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路面冰雪覆盖,上下坡履带容易打滑,行军都是在夜间,头上经常有敌机轰炸。大多数驾驶员在国内只有八至十几个摩托小时的坦克行车经历,这次行军是一次重大考验。全连的行军序列是三、一、二排,赵承驾驶的七车走在全连的最前面,成了一辆开道车。为了完成行军任务,赵承一边驾驶,一边摸索山地行车的操作方法,并利用休息间隙同驾驶员们交流研究。譬如,坦克在冰面上行驶,履带容易打滑,驾驶时应控制好油门,保持稳定匀速,使履带与地面的附着力不被破坏。在覆冰的坡上一般不要停车,如果骤然停车,坦克就会成为冰橇滑跑,后果非常严重。下坡行驶转向时可适当采取反转向操作,这样既省力又安全。
  赵承回忆,当时我军在公路沿线设有防空哨,敌机一来就鸣枪示警,路上车辆全都关灯,避免遭到敌机轰炸和扫射。但坦克行驶时发动机和履带响声太大,驾驶员在车内听不到防空枪声,就派一名乘员站在炮塔门上,并在驾驶员腰上拴根绳子,听到防空枪声,乘员就拉一下绳子,驾驶员就关灯。敌机投照明弹时,坦克就加速前进。夜间看不清道路,车长就下车在前面引导坦克前进。
  赵承和战友们总结出的这些做法对当时的环境很管用。他记得行军途中有座大山叫广复山,上下约40多华里,弯道就有127处,由于思想准备充分,加上积累了驾驶经验,仅用一个晚上就安全顺利通过。经过27天艰苦的履带行军,3月8日,他们到达目的地。
  多次参战
  1952年4月中旬,上级命令赵承所在连用三辆坦克配合十二军三十五师一〇五团一个加强营攻打611高地。这是全团入朝后第一次执行战斗任务,上下都很重视。连里把任务交给一排,连长亲自带指挥车和二车三车参加,并将赵承临时调到一排驾驶三车。4月11日下午从驻地出发,向进攻阵地开进。因为新开辟的道路坡度较陡,土质松软,加上雨后泥泞阻力大,二车首先冲了两次都没上去,大家都很着急。赵承根据地形特点,分析二车没有上去的原因主要是发动机转数较低,功率未能充分发挥。于是连长决定让赵承试试。赵承接到命令后,驾驶坦克开到坡前,对正方向、加大油门,一下就冲了上去。其他车也用同样方法驶入阵地,做好了攻击前准备。
  4月15日18时,接到攻击命令后,三辆坦克按预定方案开炮射击,大约30分钟共摧毁敌人6个碉堡和全部盖沟,我步兵仅用13分钟就全歼守敌,并占领了611高地。
  7月15日,赵承驾驶坦克参加了夺回官岱里无名高地的战斗。9月6日,赵承驾驶坦克参加了支援一〇一团一个连攻打618高地的战斗。10月6日,赵承驾驶坦克参加了配合步兵一〇三团一个营反击611高地的战斗。
  抢拖坦克
  赵承回忆,在一次战斗中,我军反坦克小分队击毁击伤美军六辆坦克,志愿军前线指挥部命令赵承所在的坦克连不惜一切代价抢回一辆击伤的美军坦克送回国内。连里派赵承去执行这项特殊任务,并给赵承配备了一台牵引车、两名乘员和一名工兵班长。
  美军坦克位于敌我前沿中间地带,这就是说,要在敌人鼻子底下去抢拖坦克。赵承和工兵班长穿上伪装服,先去侦察情况,摸清敌军坦克的具体位置,确定路线和具体拖车方法。从我军阵地到被击伤的坦克之间是一片开阔地带,敌人在对面山头配有高射机枪,专门封锁这一带,赵承他们只能匍匐前进。6月的太阳把地皮晒得滚烫,身上全被汗水湿透了,热得口干舌燥,两眼直冒金星。他们爬一段,歇一阵,一边爬一边侦察道路情况,双手磨破了,伪装服磨穿了,终于接近了坦克,做好了拖拉的准备。
  第二天黄昏,赵承驾驶牵引车载着两名乘员按照事先选好的路线驶近美军坦克,乘员下车挂好拖车绳,赵承立即加大油门向我方阵地前进。被击伤的美军坦克是当时较先进的M-46型,重约46吨,而赵承所驾驶的牵引车只有20多吨,拖起来很费劲,只能一点一点地挪。这时,敌人也发现了我军的意图,集中火力向他们射击,刹那间,枪声炮声响成一片,子弹落在牵引车的装甲板上直冒火星。为了掩护赵承等人,我军步兵也开始向敌人反击。经过漫长的一夜,终于将坦克拖回我军阵地,不久上级派人将坦克运回国内。
  赵承在朝鲜战场的一年中,驾驶坦克行程1100多华里,消耗130多个摩托小时,圆满完成多次战斗任务。战评中,赵承的七车荣记集体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赵承被记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战士荣誉勋章。1983年12月,赵承从沈阳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学员三大队大队长岗位上离休。(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湘竹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