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9月25日,一辆外形四方、顶着天线的有轨电车缓缓驶过大连街头,东北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就此诞生。

早期有轨电车

  悠长的汽笛、清脆的铃声和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咣当”声,陪伴原旅大交通公司第一批女售票员吕淑英从少女走到古稀。

中国电车之父陈培凤(右一)和中国第一代女售票员吕淑英(左二)

  吕淑英:那个剪票的剪子就像现在的钳子一样,打一个眼就行,买一张票是四分钱,都是站着背着皮包卖票,喊站还要清楚:下一站是白山路,下一站是白山路……

有轨电车驾驶系统

  解放前,电车有白牌车和红牌车的区别,白牌车干净、舒适,乘客多是日本人,生活在底层的中国劳工只能乘坐挂红牌的“木笼车”。

  吕淑英:四个角是方形的,根据它的形状起了个名叫“木笼车”,实际叫“安全车”,门关不上,专门劳工乘坐,日本人会坐高级一些的。

解放前四方形的有轨电车

  1951年10月1日,我国第一台有轨电车研制成功,命名为1000型“成功号”,旅大市举行了隆重的出车仪式,并向毛主席发去致敬电,向年轻的共和国献礼。被称为“中国电车之父”的原大连电车公司总工程师陈培凤参与了当时的设计。

  陈培凤:当时出厂是红色的,上边是奶油色。原来都是方的,所以这台叫流线型有轨电车,1950年开始设计,自力更生自己做的,因为当时没有参考对象,有些东西查资料也查不出来。

1950年宋庆龄在大连交通公司与工人合影

  到上世纪80年代,有轨电车仍然是大连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时站台上乘客经常排起长龙,交通压力非常大,制造一辆大型有轨电车迫在眉睫。1983年,陈培凤主持设计了将两节车厢完美地结合的“六轴车”,长22米,最多能上350人。

  陈培凤:老百姓叫它“一扫光”,这个车一来了,全都上去了。

  “一扫光”还登上了英国《现代电车》杂志1985年2月刊的封面,吸引了欧洲许多国家的电车专家前来学习。

  如今,古老的车轨周围早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许多城市用便捷的现代公交取代了天线和轨道,但大连依然决定,长期保留16台最早1935年制造的有轨电车。

1935年生产的有轨电车内部

  划过百年沧桑轨迹,古老的车厢挂着“201路”车牌穿行在城市间,成为中国唯一留存的一条有轨电车线路。电车行驶时发出的“咣当”声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也成为大连有声的城市名片。

  难忘中国之声工作室

  本期作者:刁莹

  播讲人:聂长悦